将生态作为一种线索

如何将气候问题从危机转为机遇?——“建筑”,作为全球总碳排37%的占有者,水泥、钢铁和铝等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会产生大量碳足迹。当下,减少碳排放的焦点大多集中于在供暖、制冷和照明所产生的“营运碳”上,而潜在的减排主要取决于对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考量:概念设计、建筑规划、建造模式、建筑材料,都是推动建筑减排的关键。

2023年11月18日,yehyehyeh创新社在设计共和·设计庆典2023 举办的对谈“建筑如何表述生态” (Architecture and Ecology ),着眼于建筑生命周期初始的设计规划阶段,探索建筑设计如何驱动人类、自然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平衡;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创作者创造可持续世界观的思路和方法、区块链的新兴技术,构想可持续建筑“智能建造”的新未来。

 

 

 

设计使生态系统与社区相连

 

 
Wendy Saunders, AIM Architecture 联合创始人

 

打造让人充沛灵感、巩固连接的社区空间。将人们带回公共空间并将他们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
— Wendy Saunders

 

Wendy Saunders 被人们谑称为“安福路教母”——安福路话梅Harmay、延平路in the park……由AIM建筑事务所所经手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了人们聚集的线下公共空间。在“网红”这一标签之外,AIM关注的重点是人类和生态系统,如何在城市区域共同进化并相互影响。正因如此,AIM将人们重新带回公共空间并与周围环境相连,并且建立起社区文化,而这也是一个人们不仅可以作为消费者,同时可以成为参与者的地方。

“我们试图关注能够影响我们生活并对生态和世界产生影响的小事物,关注人类和生态系统如何在城市地区共同发展,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互补。它们可以成为一种更和谐、更平衡的方式,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仪式:我们如何使用空间,自然如何融入其中。因此,这可能是一种更加平衡、和谐的方法,或者说,是人类、自然和建筑环境之间的整体平衡。

可持续建筑设计是创造对自然世界影响尽可能小的建筑的实践。在现场,Wendy 分享道,最小程度的更新与改造是建筑师们目前所能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之一:“安福路项目即是印证。无需将旧城拆除,也可以创造新生活,为城市带来繁荣。”通过商业性的退让,营造出真正的社群体验,进一步地邀请人们重新回归。事实上,社区是我们真正可以产生影响的地方,AIM希望创造出人们真正喜爱并珍视的案例,升级改造和重新设计已建造的空间,这也是关于重新想象空间以及它们可以成为什么的问题,关于为旧建筑或旧空间去创想一个不同的生活,成为人们可以享受的地方。这也涉及到创建提高生活质量的空间。尤其是上海,但世界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城市,而我们的梦想是离开那些千篇一律的城市,引入一种更小、更人性化的空间,真正与社区相连,成为当地的一部分,将人性和真实感融入社区。这涉及到如何连接室内和室外以及与外界的紧密联系,让人们学会更多地在室外生活,与社区相连。

 

可持续驱动数字共创

 

韩溢文,Output 数字内容平台内容中心总监

   



Onionlab x External Reference

迪拜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 

 

 我们也非常期待看到未来要发生什么,然后尽我们的一份责任去推动它的发生。

—— 韩溢文 

 

自2018年以来,OUTPUT成功合作超过800位、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数字内容创作者,助力他们的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在这个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品牌、机构收到政策驱动,开始将可持续作为一种目的,并邀请OUTPUT一同参与共创。正是由于这样的契机,OUTPUT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全球社群。

其中《蜿蜒的河》是一件视听艺术装置,由算法产生的实时视觉效果和人工智能作曲的音乐组成。作品通过创造独特的时间意识,使变化变得可感知。该作品横跨多个屏幕,通过可视化和声音化河流对地球表面的影响,重新诠释了河流的变化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力量逐渐塑造了景观。该方向概念化了人类对空间和时间的新视角,试图破译不可预测的模式。视觉效果展示了在宏观层面上发生的事情,使观众从一个更宏大的角度去体验这一切。

而在迪拜世博会的西班牙馆这一项目中,Onionlab x External Reference艺术团体在“可持续与智慧城市”的主题之下打造了一片智慧森林,“大家可以看到它本身的树干其实也是用专利的矿物聚合材料设备构成的,一方面它可被降解,另外一方面它还能够去吸收空气污染,包括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整体来讲它是在去用这种场景去探讨可持续的材料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同时也在思考怎么用建筑材料或者产品材料的变革去影响人类的生活。”

在韩溢文看来,OUTPUT作为一个数字平台,之所以与可持续这一话题产生更多的交叉,是一个外力加内力影响下的结果:“我们既看见市场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新需求,与此同时,另外一端创作者在前沿领域用数字化的技术、材料加工程以及内容的手法来实现相关议题,OUTPUT更多地以媒介的角色参与其中,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看到未来要发生什么,然后尽我们的一份责任去推动它的发生。”

一份关于未来的预告

武子杨, 新媒体艺术家

   

《未来_预报》

由菲律宾的化石燃料实时用量数据驱动

 

互联生态系统2021
实时模拟网络环境

 

 只要实验室还存在,那么这些数据就将永存,就像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生态系统。

—— 武子杨

 

“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很少会思考,手机界面里头的金属元素来自于哪里的,它曾经又造成过什么样的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手机里的这些材料,同时也是战争和殖民掠夺的结果,我的作品就从这样一个的角度获得灵感,让很多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总是跨越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艺术家武子杨常常在数字项目中植入一套新的生态系统,以人类可感知的方式,让艺术撬动固化的认识与理念。

2021年,与美国艺术家Mark Ramos合作完成的《互联生态系统》是一个基于一系列数字感官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实时模拟项目。“我将贝尔实验室的实验性机器人和传感器收集到的机器人视觉和传感数据,重新定位以驱动三维模拟环境,使观者可以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探索与互动。”有趣的是,这个项目中的海量数据永远不会消失,只要实验室还存在,那么这些数据就将永存,“就像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生态系统。”

《未来_预报》(Future Forecast )这一作品则通过集体创世的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环境问题。在 “数字地球”、“数字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的“大建特建”倡议,以及全球范围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块链的发展背景下,《未来_预报》通过一家虚构的未来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区块链公司的视角,以及其所在的网络生态、地缘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去呈现和预测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云网络社会的演变。

项目以菲律宾这一“超级堆栈”平台尚未实现的发展中地区作为研究和虚构的对象,艺术家在作品《巴石河2030 – 6 Plus》中试图去模拟一个由线上和线下数据共同驱动的、处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未来,探讨在新殖民主义的背景下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从而推动对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思辨性城市规划的思考。

尽管虚拟世界的创造与生产对真实世界目前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武子杨仍然期待着线上的这些内容,最终能够进驻物理空间,结合产生真实的影响。而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几位设计师、建筑师、数字平台正在勾勒出建筑设计新生态维度的轮廓,通过跨学科的讨论来思考气候变化、生态危机、城市再造和替代性未来的可能性,亦成为未来城市生活的一种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