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es the ‘Circularity’ Concept Exist in Chinese Culture?

第三届开云可持续创新先锋奖颁奖典礼现场,yehyehyeh创新社创始人叶晓薇主持圆桌讨论:文化与循环观

“文化与循环观”乍看之下并无关联,然而老子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便是一个循环的自然观念,万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并相互作用。然而,人类的活动已导致自然资源枯竭,进而对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等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循环经济变成一种解决方式,通过将物质保持在生物和技术循环中,并尝试升级再造,以接近自然的运作方式。在第三届开云可持续创新先锋奖颁奖典礼现场,yehyehyeh创新社创始人叶晓薇与时尚界、学术界、可持续及创新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一同透过文化的棱镜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与践行方式。

在开云可持续创新先锋奖历届入围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带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创新想法。创新者们深植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用设计或艺术语言解读循环经济。我们看到祎设计(Yi Design)扎根于景德镇,将陶瓷废料作为研究对象,赋予新生;也有茶甡,将茶渣变成环保新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用中国传统材料开启创新实验。

 

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

 

回到源头,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98年,中国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生态学率先引进循环经济理念,也是从资源和环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思考,与世界范围的循环理念并无二致。但中国是在这40年的发展中,才意识到环境资源问题。“中国要努力赶超世界200年的发展,我们的循环经济就不得不采用如同压缩饼干式的发展模式,我们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比西方更突出。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中国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然后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生态发展形成理论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业文明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现在我们是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率先从中国特有的循环经济模式所拥有的禀赋和挑战展开讨论。

毋庸置疑,地球上最大的循环,即人与自然的连接。那么,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对于这个大循环是否真的有帮助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生态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以两段自身经历深入浅出地道出文化与循环观相辅相成的关系。

“1980年代我主要从事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生态学,当时去到大熊猫的栖息地,眼见林业局在砍伐森林。那时候我是有些悲观的,因为砍伐有其合理性,人类需要木头来维持生活。但这两者真的就是取舍关系吗?早期我一直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直到1990年代我去了藏区,那里有很多神山圣湖,但没有人会去神山上挖冬虫夏草,即便冬虫夏草的价格很高。因为他们要保护神山,这完全是由文化价值观驱使的行为,让人们变得有节制。而这种行为上的自律也并不来自于法律或金钱的吸引,而是基于文化传统和信仰。天人合一与现在的生态文明在这个时候有了生动的结合。”

在众多珠宝品牌中,开云集团旗下的 Qeelin 麒麟珠宝因为它的东方基因成为特殊的存在。在 Qeelin 的珠宝世界中,平衡与和谐之道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创立之初,便以高级珠宝展现中华文化之美,不仅与现代生活美学产生连结,并经得起跨越世代的传承。“对我而言,环保不是一个话题,从 Qeelin 创立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考虑到使用循环材料,我们96%的黄金是循环再造的。比较幸运的是,珠宝自带可持续的属性,它是情感的载体,是世代的传承,黄金和钻石永不变质。而我们要努力的,是在设计中加入对循环观的新考量。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敦煌时,就注意到莫高窟壁画中丰沛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大部分人如今谈论起东方文化时,总是把关注点置于明、清、唐朝时,却独独少了现代。那时候我就在想,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财产融入当代美学设计,让传承轻盈前行。” Qeelin 创始人兼创意总监陈瑞麟(Dennis Chan)坦言道。

 

Qeelin 每条 Silver Bo Bo 项链收益中一部份将会捐赠给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

 

讲到中国文化,美和传承,一定少不了陶瓷文化。陶瓷见证了我们祖先从择水而栖的原始状态到人类文明的稻种耕收,它推动和巩固了我们的定居生活。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有1800万吨的陶瓷垃圾要被掩埋,也很少有人想到陶瓷和自然环境以及废弃物的关系。

自2015年起,祎设计发现在每个设计工作室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陶瓷瑕疵品不能采用。作为陶瓷产业不可降解的附属品,中国每年产生1800万吨陶瓷废料。于是,祎设计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实验室和小型制造工厂,将解决陶瓷废物管理问题,并生产可用于建筑、艺术和商业产品的绿色、可持续、循环产品作为使命。

 

Yi Design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的产品YiBrick特别版,在回收陶瓷的原料中加入了回收玻璃废料

 

“这么多陶瓷垃圾是如何出现的呢?我们只有在1998年金融风暴时,中国的生产陶瓷工厂指标是持平的,除此之外从建国到现在,陶瓷产量一直在往上走。所以它有巨大的生产量、使用量和消耗量。陶瓷每年大概需要3亿吨不可再生资源制成,如高岭土和球土。挖掘这些原材料就不可避免地会破坏植被与森林,大量消耗这些不可再生的材料。我们是不是可以把陶瓷回收起来?因为我和郑祎的设计与艺术背景,我们通过设计赋能让那些有残次的材料,在设计之初就把不完美变成最完美。此外,通过研究实验,我们技术的核心是重组陶瓷废料时用的粘合剂。”祎设计(Yi Design)联合创始人尹一解释说。

 

到目前为止,全球一半以上的 GDP 是从自然中获得。反过来说,如果自然不好了,直接影响的就是经济,这不是一个外部问题,是直接风险。世界经济论坛已经多年把环境危机、气候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作为经济风险来看待,这也构成了一个“环”。除了使用循环材料、考虑循环经济模式,我们是否有可能进一步创建一个让自然收益的时尚体系呢?

吕植表明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目标,但并非不可实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鼓励原住民在熊猫森林里养蜂,蜜蜂通过森林里的资源传粉生产出蜂蜜,人们帮助原住民营销传播,提升蜂蜜的定价,让原住民可以以卖蜂蜜作为一个生计,反过来他们也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从而保护自然。此外,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鼓励牧区藏族女性妇女保护黑颈鹤,成立嘉塘保护地的妇女手工艺小组,用产自她们本地的牦牛绒制作一些动物图纹的毛毡产品进行销售,目前已经供不应求。群众从社会支源里获得额外收益,这是一个更大范围的循环,把社会加入进来。”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展的妇女手工艺项目秉持依靠牧区自产资源、减少对于当地环境压力的发展理念,将把一部分收益贡献给嘉塘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工作

 

而作为20多年坚守可持续理念的开云集团来说,循环观性已经很自然地运用到集团旗下各个品牌中。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çois-Henri Pinault)表示,“在我看来,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高端精品的定义。我们总是问自己,是不是可以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可持续性?能不能找到自然的解决方案?如果生产过程有损环境,那么就要停止。这种真诚的表达和愿景备受尊崇,我们的创意人才本身也感到非常自豪,他们对自然世界总是充满兴趣。另一方面,高端精品必须平衡量和价值,如果一个高端精品品牌关注于增长指标,那最后只会蚕食掉自己的品牌。开云集团在过去10年中,我们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一开始我们通过创意达到差异化的优势,通过创意让产品有更加明显的方向,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了这样一个成熟阶段时,我们不能再仅仅追求量,因为太追求量,就会丧失独特性。我们要继续转型,希望变得更加精致和成熟。”

 

开云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François-Henri Pinault、开云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兼国际机构事务主管Marie-Claire Daveu、开云集团大中华区总裁蔡金青第三届开云可持续创新先锋奖前三甲获奖者

 

第三届奖项以“实现全循环”(Coming Full Circle)为主题,基于循环原材料、循环产品设计和循环商业模式三个维度,打通“5R”环节:再设计(Redesign)、重复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生态可再生(Regenerate)、消费者认知教育(Recognition),以贯穿行业端和消费者端的全链路视角,探索时尚产业中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历经中国顾问委员会和国际评审团的层层筛选与评估,前三甲名单于颁奖典礼上隆重揭晓。

 

从瓷都景德镇到全球,第一名得主祎设计(Yi Design)构建了废弃陶瓷高值化循环利用的完整供应链;
专注于前沿合成生物技术,第二名微构工场(PhaBuilder)研发出基于非粮生物质的创新材料PHA;
结合数字化工具和传统皮具修复技艺,第三名得主绱佳网络(Cobbler’s Suggest)开发出精品售后养护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